文学院本科生专业学习指南(2014年版)

发布者:颜桂堤发布时间:2015-06-16浏览次数:1565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科生专业学习指南

 

(试行)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制

2014年9月20日

 


目  录

 

1.学院简介

2.专业简介

3.教师简介(略)  

4.部分专业课程简介

5.专业必读书目

 

 

一、学院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创建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国文系科,是全国较早创办的中文系科之一。叶圣陶、郭绍虞、董作宾、章靳以、胡山源、严叔夏、黄寿祺、俞元桂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曾在此任教。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文化产业管理等3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属国家特色专业,包含“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和“教师教育”两个方向。2014年按汉语言文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秘书学、文化产业管理等4个专业名称进行招生。

文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239人,各类研究生548人。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3个省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12个博士点和博士招生专业)、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13个硕士点和硕士招生专业)、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拥有1个国家文科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文秘师资培训基地、1个中央与地方高校共建实验室、1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社科研究基地、3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4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已形成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和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

文学院坚持人才强院,已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奋进的教学科研团队和一批知名学者。现有教职员工118人,在102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7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69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了73.53%,博士学位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7.65%。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1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1人、省优秀专家3人、省高校领军人才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及基金资助2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6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5人,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咨询专家4人,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库首批省培专家1人。

依托学科优势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百年的办学历史上,文学院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了数万名专业人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人才培养的规模还是质量均有长足进展,毕业生中有多人已成为将军或省部级领导,涌现了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更有近万名扎根中小学教坛的优秀教师,为国家和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百载春秋,薪火相传,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积极打造文学创作大奖赛、左岸戏剧坊、《闽江》、《中文联合报》等学生素质拓展平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近五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等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全国师范生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等高级别赛事上获得优异成绩;已出版四本学生文学创作大奖赛作品集,涌现出了残奥冠军、全国优秀学生干部、海西励志先锋人物、省三好学生标兵、省优秀共青团干等一大批优秀学子。学院注重人文关怀,设有“文学院校友尊师助学基金”、“79级校友助学基金”、“87级校友助学基金”、“林勤文学创作与研究基金”、“福平教育基金”、“福平诗歌创作与研究奖励基金”、“泉州通淮关岳庙董事会助学基金”、“高凉福尊师助学基金”、 “友谊奖学金”、“创新创业奖学金”、“辅导员尊师助学基金”等,用于奖励文学创作研究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二、专业简介

(一)汉语言文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本基地是教育部1995年批准的全国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本专业遵循专业性、学术性并重的总体办学思路,把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学术层次、拓展学生的研究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中文学科专业人才,并为本专业及相关学科领域输送优秀的研究生生源。该专业配备了优质的师资队伍,实行导师制,可以申请研究课题,以准研究生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建构了基础宽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让学生能较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独立进行社会调查、教学和科研工作。该专业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可以获得推免资格进入研究生教育。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课程结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文学作品导读、文学创作论、小说创作论、西方哲学概论、美学、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学术动态系列讲座、语言与文学研究系列选修课程、中外融通系列选修课程、应用实践系列选修课程等。

 

(二)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   本专业以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为目标,培养身心健康发展、文化底蕴醇厚、综合素质优良的卓越人民教师。其课程设置兼顾专业知识学习和工作技能训练,其特色在于所培养的人才,既掌握较为扎实的语言和文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又有课堂教学所需的各种技能的训练和素质的培养,比如普通话、书法、多媒体课件设计等。同时特别重视教育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模拟应聘、人才推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该专业除了在教育领域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外,在新闻出版界、文艺界、科研机构、机关企事业等单位从事新闻报道、文学创作、文化宣传和科学研究也是其对口就业方向,可以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课程结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书法、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文学作品导读、文学创作论、教育基本原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语文学科与课程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含微格教学)、学科教材与课例分析、中学课文基础名篇选讲、多媒体课件设计、应聘课堂模拟等。

 

(三)秘书学  本专业依托文学院国家文秘师资培训基地,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夯实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具有秘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适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部门及各类社会组织的需求,胜任文秘、公关、信息、宣传、策划、咨询、管理和服务等工作,让毕业生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表达能力和公关调研、事务处理、宣传策划、写作等技能,及较先进的商务理念、较强的服务意识,较快适应各类文秘工作岗位。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课程结构: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秘书原理与实务、秘书应用文书写作、现代办公自动化、文书档案管理、公关心理及组织行为学、行政与企业管理学、口才及礼仪学、人力资源及公共危机管理,等等,突出强调文书写作、事务管理、咨询策划、公关宣传、团队服务意识与能力等核心指标。

 

(四)文化产业管理   本专业培养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类文化资源的积累过程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科学的文化资源观和高尚的审美意识,奠定学生在文化资源管理和文化产业开发中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理念。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熟练掌握文化行政管理和文化企业经营专业知识、文化政策和法律知识,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能够在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经营企业以及文化市场、媒体从事文化产业创意与管理、文化项目策划、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文化产业研究、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等工作。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课程结构:汉语基础、专业写作、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文化产业概论、文化产业管理、文化资源学、文化产业经济学、文化传播学、文化市场管理、文化管理艺术学、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等等,突出强调文化政策、文化市场活动、管理实践、品牌文化传播等核心指标。

 

三、教师简介(详见文学院网页)

 

四、部分专业课程简介

1.《诗歌导读》

“诗歌导读”是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是中文系学生真正从事文学专业学习的第一门课程,也是学生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向自己的文学研究职业迈出的第一步。它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文学院学生的文学感悟力。

教学目的:弄清四大问题: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诗有何用?如何欣赏诗?让学生喜欢上诗;让学生读到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好诗,特别是向学生介绍好的现代诗;计划介绍30位中外大诗人及优秀诗作;让学生完全学会欣赏诗,初步学会研究诗;具体解读30首诗作;让大部分学生初步学习写诗,少数学生成为校园诗人。本学期内课外粗读古今中外诗1000首,熟读其中300首,在老师引导下精读30首。建议读《诗刊》(下半月)、《星星》、《诗歌月刊》、《青春诗歌》、《扬子江》

2.《散文导读》

散文导读作为作为作品导读课程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训练学生分析与解读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初步的散文作品的分析方法。

教学要求:有选择性的挑选作品篇目,进行细读分析,以案例与样本的方式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具体分析能力。

3.《小说导读》

《小说导读》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小说导读》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小说艺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与提高学习者掌握文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小说文体的形式规范、熟悉经典作品的能力;培养与提高分析作品、鉴赏艺术的能力;培养与提高学习者的形象思维、开掘主题、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和发展学习者的综合文化素养;增进学习者从事各种实践的能力。

小说导读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中文学科必备的基本知识。因此,课程教学将紧密联系实践,要求学习者关注知识与方法的应用。为了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学习者要适当做课后练习。

4.《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它与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共同构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学主干课程。当今社会,人们的交往范围扩大,交际频率增多,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对语言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受到多学科的重视。

“现代汉语”课程同时兼有工具课、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性质,它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把以汉语为母语的本科学生对于现代汉语原有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质,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逻辑推理和归纳、演绎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打下基础。

5.《写作》

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培养作者、学者、导师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师。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要能教好写作(语文),就必须会写文章,会讲出所以要这样写的道理,还要会指导学生学习写文章。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便是高师写作课程的基本内容。

在这“三位一体”的能力结构中,会写是基础,是前提。一个语文教师缺乏对写作的执着追求和深入体悟,是不可能教好写作的。而语文教师仅止于会写、爱写也还不足以教好写作。任何个人的直接的写作经验都是有局限性的。教师会写,从教学的角度看,他所能给予学生的,除了情意因素的正面影响外,就是个体的、经验层面上的写作体认。而真正能对学生的写作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应是从众多的个体写作实践经验中概括抽象出来的写作理论。会写,是作者;会讲,应是学者,应是具有一定的写作理论修养的写作学者。(从发展来看,还应是语文学者、教育学者、人文学者)必须具有较丰厚的理论积累,并具备对相关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和理论创新的能力。会写,会讲,还得会教。写作教师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导悟”,即指导、诱导学生自己领悟写作的规律和要求,从而逐步形成较强的文体形式感和写作行为自律能力。语文教师应是写作上的“导师”。

语文教师的“导师”的要求,是其语文教育素养的集中体现,也便是高师写作课程师范性的最主要的特征。作者、学者的要求,只有统一于导师的要求上,才成其为语文教师的完整的智能结构。

6.《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是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是学生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向自己的文学研究职业迈出的第一步。这门课程教学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中文系学生在以后四年的大学专业学习的好坏,因为其他课程,如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等所有文学类课程都需要文学理论作支撑。而且还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如果能够通过一学年的“文学概论”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八大目的,对学生,特别是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基地班学生,使他们成为优秀的学者,是十分有意义的。

7.《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阅读古籍和进行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本课程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在两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总时数为140学时。教师要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意古今沟通、辨析异同,注意讲练结合、学以致用。本课程安排两次考试,在每学期末进行。

8.《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文学院本科生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目标是帮助、促进学习者正确认识、理解和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发展学习者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增进学习者从事现代文学史中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研究创新能力。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是应用基础性学科,在内容上与中国现代历史、中国现代报刊、中国现代文艺思潮、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等有关联,在应用上与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紧密联系。所以,学习本课程,必须要先学习《文学理论》、《中国现代历史》等一些基础课程,同时,学习者要关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与方法。

9.《中国古代文学》(含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

《中国文学史》课程,是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文科基地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中国文学史》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知识,促进学习者对中国文学发生、发展与衍变的规律的了解。培养学习者较高的阅读、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学习者对民族文化,特别是对文学与艺术的鉴赏与审美能力。

要求学习者广泛阅读原著,背诵名篇,了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及规律。文学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艺术关系密切,因此要求学习者增强文史哲多方面的修养。对基地班的学生,要求他们关注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和信息,将课程学习与初步的研究实践相结合。

10.《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外国文学史》主要是外国文学的发展史,即对外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和框架进行简洁、明晰的勾勒与描绘,并突出四个高峰:古代文学、文艺复兴文学、19世纪文学、20世纪文学,尤其加大了20世纪文学的比重。

《外国文学史》的课程目标是: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上下几千年,纵横几十国,无比灿烂和丰富的外国文学史上的各种现象。其中,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为学习重点。从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本课程着眼于学习欧美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社团及代表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对其他地区的文学发展线索暂不涉及。

本课程要求学习者在掌握《文学概论》、《外国文学作品选》等课程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纷繁复杂的外国文学史上的现象,扎实地掌握其发展规律,审美过程,人物性格的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析和阐释能力。

11.《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是中文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注重介绍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讨论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思维的一些重要问题,同时适当涉及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一些内容。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与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中关于语音、语汇、语法、语义、文字的基础知识,基本了解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思维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初步了解语言学的应用的一些内容,并能在专业学习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

12.《逻辑学》

普通逻辑是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各专业的公共必修基础课。

课程目标主要是让本科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普通逻辑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通过自觉地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述论证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其它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分析工具。

教学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相关概念、规则、逻辑形式,并了解其内在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把逻辑理论知识转化为思维的技能和论证的方法。

13.《文学创作论》

课程不是一般的文学理论讲授,而是文学创作理论,是专门研究作家创作心理和表达以及驾驭形式的特殊规律的课程。设定的目标是:揭示作家创作的特点,着重在与一般哲学社会科学作家、自然科学家创造过程的矛盾,并争取在理论讲述方面多一点操作性。

本课程内容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假定论,揭示生活真实和作家真知、真情的统一性,以及文学假定性和真实性任何在不平衡中发展第二章形象论,论述生活的主要特征和作家的主要情趣的互动关系;第三章智能论,探讨作家智能的特殊性作家的心理素质作家的观察力;第四章形式论,论证文学形式的审美规范作用;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分别是诗歌的审美规范论、散文的审美规范论、小说的审美规范论。第八章为风格论。

对于这个课程的讲授,应以文学创作为中心,从认识论转向了价值论;从工具论转向了目的论;从目的论延伸出形式论。主要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是授课思路,主要是从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中进行归纳,以归纳法为主,从感性到理性,通过丰富的案例讲授,让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创作规律发生浓厚的兴趣,接着再水到渠成地进行概念的抽象。当然,适当的演绎法也是需要的。所以,建设这门课程,第一、要针对本科学生的特征,以丰富的案例循序渐进,推进教学,第二,注重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以问题的推进为授课的出发点,这就需要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理清一个“问题链接”,使学生在学习这个课程的过程受到良好的文学创作的理论训练。

预期的目标是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让中文专业的学生认识什么是文学创作理论,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认识清楚什么是文学创作的误区,什么是文学创作可以努力的方向。这样,不论是为了培养作家,还是培训教师,都能从这门课程中受益。

14.《美学》

《美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重要特点是理论性强,对于理解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审美现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于什么是美学、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学研究的

对象和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内容、基本特点有一个基本了解,对于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审美活动论、审美形态论、审美经验论、艺术审美论、审美教育论等的基本内容能够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从美学的角度认识文学艺术活动。 

本课程与《文学概论》课程有紧密的联系,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学以文学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文学艺术去研究一系列美学基本理论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学与文学理论所讨论的有关文学艺术的问题往往一致。然而本课程与《文学概论》课程也有根本的区别,一方面,本课程的研究范围远比《文学概论》的课程广阔,不仅研究文学艺术中的审美问题,而且也研究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问题;另一方面,即使研究文学艺术中的审美问题,本课程也是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进行讨论的。因此,学习本课程应当具有一定的哲学知识,同时,由于美学还与文艺理论,心理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以及某些自然科学如声学、几何学、神经生理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因此,这些方面的知识积累对于学习本课程将有很大的帮助。

15.《高等数学(D)》

《高等数学(D)》课程,是文科类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善文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完善文科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文科学生的数学素质。使学生获得微积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高等数学(D)的教学除体现本课程严格的逻辑体系外,也要反映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吸收和采用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与先进的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微积分理论的产生离不开物理学,天文学,几何学等学科的发展,在高等数学(D)的教学中,应强化微积分与相邻学科之间的联系,强调应用背景,充实理论的应用性内容。

教学时间应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介绍利用常用的数学软件解决高等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使学生初步体会计算机在解决数学及其应用问题的重要作用,增强使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6.《中国学术思想通史》

中国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三教并尊;宋明两朝,理学(心学)盛行;有清一代,朴学蔚为主流。爰及近现代,中西融合,博学宏通。新风重开,形成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众说竞胜的高潮。再则,从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华民族就非常重视对学术思想进行总结,从《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到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再到近现代诸多学者对前人学术思想的研究总结,业已形成了一脉体系相承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研究各个时代学术思想的特色,总结学术成就、师承渊源及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是学术思想史的一般任务。

开设中国学术思想通史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先秦至近现代学术思想之概况,了解学术思想发展变化的状况及其规律,掌握各时代学术思想之内容及其特色、学术大师之成就,以继承中华学术思想之宝贵遗产,催生新的学术思想之产生。

本课程为国家文科基地班为开拓学术视野而专门设置的提高性质的课程,由五位教授接力讲课,分五个部分:一、先秦部分;二、两汉部分;三、魏晋南北朝部分;四、唐宋部分;五、元明清部分。

17.《西方哲学概论》

 “西方哲学概论”课是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基地班的必修课。西方哲学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经过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近代哲学四个主要阶段,到十九世纪中叶达到思想发展的高峰。这门课程先介绍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思想。现代西方哲学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本门课程接着介绍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各自的代表性流派、人物及其思想。课程目标:了解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理解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把握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渊源关系。了解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基本流派,以此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哲学形成对照,加深对后者的理解。掌握西方哲学的思维方法,作为理解当今西方社会发展的背景知识。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西方哲学史上各个阶段的基本哲学观点,掌握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体会西方哲学共有的思维特点,即形而上学思维。了解并掌握现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的基本观点、主要发展阶段、主要代表人物,理解现代西方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18.《书法》

《书法》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行书的形式与用笔,一直是进行传统书法文化教育时的一项重要内容。“汉兴有草书”,从此行草书成为书法史上,书法家创作的主流。同时,行草书的掌握也有利于开拓智慧、导引情思、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在学习行草书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行书创作的进展,尤其是能够引导学生的行草书创作向主动、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整体进步的前提下,发展学生个体创作的优势和独到的个人书法创作的走向,丰富中文系学生的人文意蕴。

19.《马列文论》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艺论著为主要内容,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6篇,列宁的5篇。

本课程的重要特点是理论性强,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系统深入地阅读原著,完整、准确地领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的基本内容,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培养和提高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文艺问题的能力。

20.《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是师范教育本科中文专业的必修课程。它将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富有民族特色的语文教育观,把学到的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等各科知识内化为一种新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维结构,使之具备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它将指导学生参加教育改革,完成教育实习。因此,这门课程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该课程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语文教学新理论、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习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语文创新教学的实践能力;激励学生献身语文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心。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是应用实践学科,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紧密相联,研究和解决具体的语文教学问题,从而探索语文教学现象较深层次的普遍规律,以加强语文基础、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的总体教学思想出发,探求语文教学的优化规律,以此指导语文教学的实践。

21.《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

公共关系学指以公共关系的客观现象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课程,适用于个人及任何组织。公共关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组织的一项管理职能,也成为组织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组织主动适应和协调不断变化着的内部、外部环境的重要职能。同时,公共关系通过形象和信息传播,成为方向性渗透、目标突破、关系沟通和解决冲突的重要手段。学习公共关系势在必行。

《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课程分为理论和实务两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公共关系概述;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公共关系的职能、作用与原则;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及从业人员;公共关系的工作对象及活动模式;公共关系工作的一般程序。实务部分包括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公共关系的危机管理;CIS设计与品牌建设;公共关系广告与宣传;公共关系社交礼仪。

22.《秘书原理与实务》

《秘书原理与实务》课程,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国高教秘书学会决定共同组织编写高职高专秘书专业系列教材。

《秘书原理与实务》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秘书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与提高学习者应用秘书学原理的能力;培养与提高学习者的秘书实际案例实践的能力;培养与提高学习者的分析秘书案例的能力;提高和发展学习者的秘书工作思维能力和素质;增进学习者从事秘书学研究与创新的能力。秘书理论是秘书学的支柱,它提示了秘书学的学科体系,秘书工作的内涵及外延,秘书工作的产生,未来发展趋势及规律、特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因此,课程教学将紧密联系秘书学实际,要求学习者关注知识与方法的应用。为了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学习者要适当做课后练习。

23.《文书档案管理》

《文书档案管理》课程,是文学院文秘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适宜安排在《秘书原理与实务》课程之后教学,每周3学时。

把档案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三类,是我国档案界的习惯。所谓“文书档案”,指的是由普通公文转化而成的档案。虽然这样分类并不科学,但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表明了文书与档案的关系。把“文书档案管理”理解为“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是不恰当的。在严格意义上,文书档案管理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只是档案管理学的组成部分。因此,就学科体系而言,本课程不归属于文书学或秘书学,而属于档案管理学范畴。然而,本课程内容又与文书学、文秘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现实情况看,档案工作与文秘工作的关系都十分密切。由于我国实行文书部门立卷制度,兼以当代科技革命对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档案管理计算机化的推动,文秘工作与档案工作的联系日益增强,因此,掌握文书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是对现代文秘人员专业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文秘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养。

本课程具有基础性、应用性;本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完善文秘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

24.《礼仪学》

《礼仪学》课程,是文学院文秘教育专业、文秘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礼仪学》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礼仪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与提高学习者的各项能力,塑造谈吐举止得体、文明礼貌的学生形象,为毕业生打造成功进入现代社会的礼仪“Etiqueete”(通行证);为学习者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获得“成功事业、美好人生”铺垫礼仪“Carpet”。

礼仪学学习主要包括礼仪一般,礼仪修养,个人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公务礼仪,商务礼仪,外事礼仪,习俗礼仪,礼仪文书等内容。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一个人对它的适应和掌握的程度,可以看出他的文明与教养的程度。学习礼仪学,可以规范人们的社交行为,培养礼仪品质,帮助人们塑造良好的社交形象,从而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有利于人们增强民族的自尊性.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5.《现代办公自动化》

《现代办公自动化》课程是文秘专业、行政专业、档案专业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以行为科学为主导,以系统工程学为理论基础,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来完成各项办公业务。

《现代办公自动化》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办公自动化的基本原理,学习现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构成、技术特点和系统的设计方法与原则。通过学习现代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操作、维护各种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应用现代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现代网络办公的水平。《现代办公自动化》课程以办公自动化系统为基础,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导,重点讲述了现代各种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基本原理与操作维护方法。是应用基础性学科,在内容上与办公理论、管理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有关联。所以,学习本课程,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与方法。

26.《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课程,是管理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企业管理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不仅在管理科学体系中占有显赫的地位,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由于企业战略管在实践中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因此,企业管理常常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往往成为课程改革的支撑点之一。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传导企业管理的新理念;提高学习者从事考试设计和学生评价的技能;培养与提高学习者的研究考试与研究企业管理的能力;发展学习者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增进学习者从事企业管理研究与改革创新的能力。

27.《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系统依法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它通过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管理原则、根本任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揭示公共行政活动的发展规律,推动公共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进程,促进政府公正、高效、廉洁地服务和实现公共利益。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广泛地运用了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同时,本课程又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的理论大多是行政管理实践的总结。所以,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行政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意识,训练和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熟悉行政管理活动的运行机制、程序、技术和方法,了解该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向。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管理原则和方法分析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实践和行政改革中的问题。本课程尤其是结合文秘专业的特殊职业身份进行教学,本课程也是文秘专业学生必须学好的专业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较为全面和系统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包括书中的基本概念、重要观点和主要原理。

28.《秘书应用文书写作写作》

《秘书应用文书写作写作》课程是秘书学专业必修课程。《秘书应用文书写作写作》的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能理解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写作方法,使之具有较扎实的应用写作理论基础和相关素养。了解各类文体的体例及写作要求,重点掌握好行政公文、事务文书、专用文书等文体格式、结构及写法,能根据实际工作需求,撰写出主旨正确、条理清楚、格式规范、语言通顺的各类常见应用文。

29.《口才学》

“口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语言课程,因此,重在训练,其理论知识旨在指导训练,以减少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典型示范和示例评析,解决“练什么”的问题;总结评改和训练检测等解决“怎样练”和“训练评价”的问题。因此,本课程应以理论为指导,以训练为中心,在反复、严格的训练和实践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口语表达的技能技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口语表达这种言语活动,同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条件有着十分广泛的联系,其主要的根本目的又是为了社会交际的需要,因而还必须从相关学科的理论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口语表达的过程,既涉及社会的因素、人际关系的因素,又带有深刻的个人印记,如年龄、性别、教养、个人的审美意识等等,所以,口才学不仅同语言学的语音学、语义学、语汇学和语法学有密切联系,而且同言语学的语用学、修辞学、语体学、言语风格学、人际关系语言学有密切联系,它还必须综合运用思维学、哲学 、心理学、社会学、逻辑学、文学、美学、表演学、写作学、人际关系学、交际学等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口才学具有交叉性特点,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

30.《文化产业概论》

《文化产业概论》课程是一门关于文化产业基本理论和发展状况、介绍文化产业特征的基础课程,是文化产业系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文化产业的基本理论、中外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和市场策略特性,提高学生对文化产业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内容包括:介绍文化产业的相关基础概念及其外延与内涵;系统梳理并讲解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及未来走向;总结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归纳区域性文化产业对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的影响;剖析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总结、分析、跟踪研究世界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把握高新技术尤其是新的通讯、影像、信息处理等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学习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分析国内外文化产业行业的成功案例,以便为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创业提供借鉴;与国外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互为参照,探讨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命题。

本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以理论教学为主,并穿插部分实践教学,采取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31.《文化产业案例分析》

《文化产业案例分析》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学生在掌握文艺、传媒、管理等基础知识之上开设的应用型课程。本课程在教学中以中外经典文化产业案例的分析和讲解为主,并在具体案例分析过程中适当穿插相关文化产业理论,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从而凸显本课程的应用性。

本课程的教学目在于培养学生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念和能力,使学生从典型案例的分析中获取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拓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思维,加深对文化产业自身性质和运行特点的认识,初步掌握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思路和一般方法。

32.《文化资源学》

《文化资源学》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基本内容包括文化资源及其有关概念、文化资源的类型划分、文化资源的市场机制、文化资源的宏观调控、文化资源开发、文化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国内外文化资源的管理经验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文化资源的内涵及特征文化资源的功能与作用、文化资源的分类、文化资源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等。初步掌握如何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以及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宏观思维等。

33. 《文化产业经济学

文化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国民经济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结构、组织和管理理论,并对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服务进行理论阐释的学科,涉及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文化经济领域。它以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体制、运行机制、运行规律、组织管理、经济效益等重大问题。这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文化科学和应用经济学,包括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基点与内涵,文化产品的性质与类型及消费,价值与文化产品的价值分析,文化产品生产的选择策略,文化安全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等。在理论方面,以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消费为重点来阐述和回答文化产业方面的问题。在实务方面,对涉及文化产品价格以及文化投资等实务操作进行介绍。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产业结构和文化产业布局等四个部分。分别为厂商理论,文化产业成长理论和文化产业政策理论;文化产业组织基本理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济绩效和产业组织政策;文化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文化产业关联,文化产业结构政策;文化产业布局理论,区域经济论,文化产业布局政策等。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文化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框架,提高实践操作水平与操作技巧,为文化产业经济的课题研究奠定专业基础。

34.《文化市场营销学》

《文化市场营销学》是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对市场调查与预测、广告策划、文化产业创意等课程的综合应用与拓展性学科。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市场营销的基本理念、文化市场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影响因素、文化市场机会、文化市场细分与定位、文化消费者的满意与忠诚关系、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文化企业营销管理方式以及文化产品营销策划书的写作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化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文化产品的营销规划、价格制定、渠道扩散、销售促进等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够进行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推广、开发、经营和管理的能力以及文化产品营销策划书的写作技巧等。

35.《广告策划与创意》

《广告策划与创意》是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密切关注广告策划创意在移动媒介、网络、数字电视、手机等媒体上的发展趋势。主要讲授广告策划与创意的定义、内涵及其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对广告策划与创意的影响和制约;明确广告策划与创意、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的相互关系;讲解广告策划与创意的运作过程、分析创意对于广告策略的重要性,以及现代广告运作的新理念和新策略。课程的重点难点在于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广告策划与创意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能写出比较规范的广告策划文案。课程还特别关注了受众与消费者的研究、广告媒介的选择与组合和广告传播效果的评价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广告策划与创意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能够灵活、熟练地分析市场、制定市场策略和确定目标消费人群、研究广告产品、拟定广告策略、选择和编制广告媒体计划、编写广告策划书等,同时能对优秀广告文案进行鉴赏。此外,本课程通过模拟实战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比较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了解广告的一般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广告策划的一般程序与步骤,掌握合理有效的思维方式,培养起一定的动手能力,熟悉一个广告作品或一个广告活动完成的具体过程,并能进行一定的创作。

36.《文化产业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课程。由于文化产业包罗万象,本课程在介绍文化产业总体情况的同时,更偏向于在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方面提供就业创业的理论与指导,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行职业体验、寻求自身不足、确立职业规划。

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知识性、创新性、风险性。本课程根据当前文化产业的实践需要,介绍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前景、在相关行业内发展的素质要求,提供相关行业的从业体验,并指导设计在相关行业的职业发展规划。

37.《文化研究导论

文化研究导论》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课程。文化研究关心的不是束之高阁的经典,不是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高雅文化,而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现实的文化现象,从网络文化到电影电视,从流行音乐到通俗小说,从时尚到摄影。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说过,我们最熟悉的东西往往是我们最缺乏思考的东西。文化研究就是要改变这个局面,分析常见文化现象,启发一些独特思考。

本课程将以开放的学科视野和理性分析的批判精神,在系统讲授文化研究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针对当代中国文化表意实践中典范性的文化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围绕案例中的疑点和难点,重点剖析,广泛讨论,完成富有启发性的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达到研究性、互动式教学的目的。本课程鼓励学生在大量阅读指定参考文献书目的基础之上,将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与个案分析相结合,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有效的争鸣,运用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化传播学、文化符号学和批判理论等多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多元透视,批判思考,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强烈的现实感和批判分析的理论能力,为日后从事独立的科学研究和文化产业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38. 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

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通过对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系统讲授,使该专业方向的学生能够对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国际惯例、世界各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国际通行的文化产业法规和制度,特别对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规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使其具备从事文化产业管理及其相关工作的基本常识,奠定其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专业必读书目

(一)文艺理论必读书目

1.《文学理论》  韦勒克 沃伦

2.《文学理论新读本》  南帆

3.《审美、审丑与审智》孙绍振

4.《美的历程》 李泽厚

5.《文学体验导引》  莱昂内尔·特里林

6.《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7.《小说理论》 卢卡奇

8.《如何读,为什么读》哈罗德·布鲁姆

9.《中国诗学》叶维廉

10.《当代叙事学》华莱士·马丁

(二)汉语言文字学必读书目

1.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2.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

3.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4.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年

5.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6.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7.向熹,《简明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8.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9.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出版,1983第二版。

10.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11.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12.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13.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
15.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6.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7.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18.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9.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

20.曾宪通、林志强《汉字源流》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

21.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3年

22.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2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

(三)古典文学必读书目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3.《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4.《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5.《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6.《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
7.《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
8.《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9.《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中华书局
10.《陶渊明集》钦立校注,中华书局版
11.《唐诗选》马茂元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2.《唐文选》高文、何法周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3.《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或《唐宋传奇选》,张友鹤选
14.《李白诗选》葛景春选注,中华书局
15.《杜甫诗选》张忠纲选注,中华书局
16.《韩愈选集》,孙昌武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7.《李商隐诗选》,刘学锴、余恕诚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8.《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宋诗选》张鸣选注,或《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0.《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1.《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2.《陆游选集》,朱东润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3.《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24.《元人杂剧选》顾学颉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5.《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26.《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7.《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8.《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9.《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30.《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31.《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32.《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33.《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34.《长生殿》洪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35.《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36.《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37.《清诗选》陈祥耀等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38.《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39.《中国诗史》,吉川幸次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40.《宋元戏曲史》,王国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附:古典文学教研室老师推荐的参考书目:

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

方立天《佛教哲学》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禅宗与中国文化》

阴法鲁《中国文化史》

白寿彝《中国通史》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下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此书曾获中国书奖一等奖和首届国家图书提名奖)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年版 (此书甚好,写题解的都是如曹道衡、殷孟伦、王水照等大家)

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 

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

郭丹《史传文学》

张善文《周易与文学》

陈祥耀《清诗选》

穆克宏《昭明文选研究》

李泽厚《美的历程》

张中行《文言津逮》

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

弗雷泽《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朱自清《经典常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中华书局2008年版。

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讲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彭林《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写于20世纪30年代)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敦煌变文选注》,项楚选注,中华书局2006年增订本。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顾易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中华书局2009年修订版)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史记、汉书、诗经、楚辞、文选等,考虑用古人的注疏,今人点校的本子。

《汉书选》冉昭德,陈直本册主编,郑天挺主编“中国史学名著选”系列。中华书局版。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王力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四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版。

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中华书局1994年版。

王道成《科举史话》,中华书局1998年版。

陈从周《说园》,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年版。

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方诗铭编著《中国历史纪年表》(修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2000年版。

龙榆生编撰《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吴伯雄《论语择善》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

1.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各集的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2.朱栋霖主编:《文学新思维》(上中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一、二、三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4.俞元桂、姚春树、王耀辉、汪文顶:《中国现代散文史》(修订本),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5.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7.杨义著:《杨义文存第二卷·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陈思和著:《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修订版。
10.徐瑞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上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许志英、邹恬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主潮》(上下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张梦阳著:《中国鲁迅学通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3.张燕瑾、吕薇芬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当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14.鲁  迅:《鲁迅全集》第一、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钱理群著:《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艾克恩主编:《延安文艺史》(上下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8.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9.刘增杰著:《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中西书局2012年版。 

(五)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必读书目:

1.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

2.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

3.罗素《西方哲学史》

4.威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5.陈衡哲《西洋史》

6.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 

7.萨义德《东方学》

8.《新旧约全书》(汉、英对照本)

9.房龙《宽容》

10.《伊利亚特》《奥德赛》

11.《神曲》

12.《堂吉诃德》

13.《哈姆莱特》

14.《伪君子》

15.《浮士德》

16.《红与黑》

17.《高老头》

18.《悲惨世界》

19.《简·爱》

20.《罪与罚》

21.《安娜卡列尼娜》

22.《喧哗与骚动》

23.《老人与海》

24.《百年孤独》

25.《变形记》(卡夫卡)

26.《约翰·克利斯多夫》

27.《荒原》(艾略特)

28.《禁闭》(萨特)

29.《等待戈多》

30.《泰戈尔诗选》

31.《雪国》

(六)语文教学与写作必读书目

★书籍

(一)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见《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5.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二)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3.张奇.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5二版

4.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二版

(三)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2.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3.王尚文.语感论(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4.李维鼎.语文言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5.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6.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7

7.张田若,陈良璜,李卫民.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8.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10二版

9.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10.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10二版

11.王松泉.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2.潘新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10

(四)

1.蒋成瑀.读解学引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1

2.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0

3.曾祥芹.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9

4.赖瑞云.混沌阅读.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

5.孙绍振.名作细读(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

6.刘锡庆.基础写作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

7.潘新和.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

(五)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钱梦龙.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魏书生.魏书生与民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十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2

★期刊

1.教育研究(月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2.课程·教材·教法(月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3.学科教育(月刊),北京师范大学

4.语文教学通讯(月刊),《语文教学通讯》编委会(A刊,初中;B刊,高中)

5.语文建设(月刊),语言文字报刊社

6.语文学习(月刊),上海教育出版社

7.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月刊),陕西师范大学

8.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月刊),华中师范大学

9.中学语文教学(月刊),首都师范大学

10.中学语文教与学(月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

(七)秘书学必读书目

1.《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美] 彼得·德鲁克 著;许是祥译,机械工业出版2009

2.《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美] 彼得·德鲁克 著;蔡文燕译,机械工业出版2009年。

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美] 史蒂芬·柯维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

4.《大学生领导力拓展与训练》,胡礼祥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5.《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

6.《推开顶尖外企大门——中国青年报深度采访顶尖外企人力资源经理细谈招人用人秘诀》,李学谦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7.《心理学与生活》[美]菲利普·津巴多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

8.《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9.《谣言》[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交接香港——亲历中英谈判最后1208天》,陈佐洱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

11.《礼仪金说》,金正昆,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年

12.《十四堂人生创意课》,李欣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

13.《毛泽东的秘书们》,叶永烈,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14.《口才学》,卡耐基,陈留编译,万卷出版公司2013年

15.《参谋助手论》,王怀志,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年

16.《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陈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17.《鲤》系列,张悦然

18.《改变世界的12本书》,梅尔文·布莱格著,何湾岚译,中华书局2010年。

(八)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必读书目

1.[]阿多尔诺、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

2.[]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3.[]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4.[]霍加特《文化的用途》

5.[]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6.[]约瑟夫·奈《软实力》

7.孙武《孙子兵法》

8.[]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

9.[加]弗朗索瓦·科尔伯特《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

1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1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研究》

12.[]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13.[]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

14.[]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15.[]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

16.[]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17.[]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科学管理原理》

18.[]马克斯·韦伯《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

19.[]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

20.[]罗伯特·B·西奥迪尼《影响力》

21.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

22.胡惠林、单世联《文化产业研究读本》

23.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足本)

24.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

25.李诠林《台湾现代文学史稿》(闽台合作班必读)

26.[]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

27.[]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28.[]爱伦·B·艾尔巴兰、[]陈-奥姆斯特德全球传媒经济

29.[]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30.[]迈克尔·波特《竞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