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研究生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葛桂录教授致辞

发布者:赖书慧发布时间:2018-10-10浏览次数:579

  葛桂录教授致辞


  各位新同学:晚上好!
  首先我要祝贺诸位考取百年老校福建师范大学,特别是来到底蕴深厚的文学院求学深造,进入福建师范大学中文学科、戏剧与影视学学科薪火相传的学术序列中,在古朴、葱郁,保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仓山校区,完成人生的再一次蜕变。柏拉图说过,“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不要停止;无论你从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不要悔恨。”大家的研究生教育阶段从这里开始了,就不要懈怠,要顺利完成学业拿到学位,要走的道路必然是艰苦的,当然也是充满希望的。
作为一个受益于研究生教育的过来人,我很荣幸跟诸位分享三点建议和希望。
  第一,温故知新,厚积薄发。做一个善于读书,敢于思考,能够思想的人。
研究生学习阶段,是从学习知识 向创新知识 转变的过程,在这里大家不再仅仅是既有知识的学习者与接受者,将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和贡献者,其主要创新成果就是大家在学期间撰写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申请学位所完成的毕业论文。
读书很多,不等于会思考。叔本华说有些人正是“因读书太多而变得越来越愚蠢”,原因在于“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成为别人的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而渐失去自行思想的能力。” 结论是“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不生根,不久就会丧失。”
不错,我们在读书研讨某个问题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也要知其所以不然。经过这样思考的过程,我们就会逐渐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思考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特别是那些不太引人注意的谬误。这样的谬误要通过不断的质疑才能化解。笛卡尔所谓“我疑,故我思。”“我思,故我是。”
  台湾学者韦政通也说:“怀疑是知识之母,从事客观的研究,必须培养合理的怀疑态度。只有在客观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有深度的批判。才能知道该保有什么,或该吸收什么。”而怀疑的前提,就要找到比较的参照系。如果封闭式地传承古代文化,则会让我们的精神更加封闭,最终找到的是一个虚荣的自我。这样的博古难以通今。
真正的教育在于释放个人的无尽潜力,构建个人的思想方式。因为,人高贵的力量,来自于思想,人所有的尊严也在于这“思想”的力量。思想就是人的理性,来自于对知识的追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鼓励我们:“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那么,为“什么”而生呢?帕斯卡尔说得如此有力:“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有了思想,人就会变成多面体,就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这种励志的言论谁都知晓。拿破仑接着又说过这句话:没有自由精神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打不好仗。什么是自由精神?就是对人类、国家、民族、群体、自己的责任。这里,自由与责任义务紧密相连。谁都知道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缺少了思想的能力与勇气,匹夫此责难当。
小而言之,希望大家做好 心无旁骛、一心治学的思想准备,才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里走得顺畅,过得充实有意义。
  第二,立德为先,精神成人。做一个敬畏学术,并明白人文学科价值与意义的人。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教授在2018级人文大类本科生开学典礼致辞中,说得好:“人文学科不是鼓动人类一味地追求进步的学科,而是反思和怀疑的学问,是寻求意义、价值和美德的学问。”“文学开启了自由与快乐!”
确实,人文教育是一种特别的知识积累,独立思想教育则是知识积累的有效提升。读书求学,本质上是一种心、智的训练,是为了追求心智的成熟,而最终能够把握世界、把握自己的过程。如果你只期待着安逸的生活,这会阻挡你读书提升的梦想,也阻断了色彩斑斓的人生之旅。
我们知道,做学问是一个从困惑、迷茫、煎熬到最终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少有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孤独和寂寞。做学问需要储备,需要厚积薄发,要有行动力,持续力,抗压力,要特别关注自己的文献积累程度、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功底。
  如果你倒在了研究生阶段,不能顺利完成学业,找不到生活的归宿与人生的价值,你至少要知道你是怎么“死”的,那多半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比如:没有目标感,不能熟练使用各种文献数据库;看书不会做读书笔记,缺乏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表达语无伦次;害怕老师问自己的学业进展,尽量避免跟导师联系;最后在临近毕业的那段时光,焦虑,失眠,夜晚从睡梦中惊醒,开始出现祥林嫂的某些症状,后悔读研究生,开始怀疑人生……。
学术研究必须实事求是、科学严谨,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要养成精密的、历史的、批判的思维习惯。学术研究不仅要耐得了寂寞、经得起挫折,更要守得住底线。现在大家来读研究生,对科研成果有更高的要求,论文写作和发表面临不少压力。在功利和压力面前,就难免心存侥幸心理,触碰底线,最后害己害人。希望大家树立起严谨的学术道德底线,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让自己的精神成长不留一点遗憾。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章句》)其中,“亲(新)民”一条,就是要让我们脱胎换骨,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知识增进道德,道德滋养心灵。
  第三,文化自觉,精进不懈。做一个真正理解文化自信,并自觉传播优秀文化的人。
  鲁迅说过:所谓“文化自觉”,万不能走向“与世隔绝”。因为“文化自觉”既该“自觉”于我们的古老文化的“美”,更应该“自觉”到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丑”。而那些久久贻害社会和人心的“丑”,正需要借助于外来文化中的“美”来加以涤荡、淘洗。
  因此,凭藉中外比较视域下的文化自觉,达到文化自信于自身的优长与弱点,最终才能在对人类文明贡献中彰显文化自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唐世平最近也提醒大家:“少沉迷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文明。”他说,太沉迷于中国历史导致闭目塞听,固步自封,而且过分“自恋”不会有真正的国际话语权。
  这就是说,人文知识分子要承担起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历史重任。既要继承鲁迅的拿来主义精神,又要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将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向世界传播、送出去。没有“拿来”的广阔视野,不知道向世界“送去”什么,或则“送去”的行为道阻且长。同样,没有“送去”的文化自信,“拿来”的东西不能生根发芽。
  今后几年很可能是你们人生学业养成的最后一个阶段,大家自然会更现实地考虑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这是一个希望而迷茫、探索而求真的过程。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鼓励我们“从开始处开始”,他说“世间事物无一不是从危险与不确定开始的,不过如果你不去开始,你就永远也开始不了。”开始了即使失败也不可怕,因为正如歌德《浮士德》序曲里标示的那样:“失败是进取的代价”。
  同学们,走入人生的新阶段,知识的航程开始了,崭新的世界敞开了。我们希望大家:既有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迈之情,登高望远,这样的道理好说;也要有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内敛之心,勇为之气,如此的境界难求。
  你们在研究生阶段,将会收获更多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友谊,但也一定会面临困难、困惑、挫折和失望。无论一帆风顺还是在艰难中跋涉,都希望你们能够立德为先,精进不懈,让自己的人生之旅变得丰厚而美妙。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几年后体面地完成学业;祝福诸公志趣高远,将来成为一个完整而自由的人。
  谢谢大家!



  我们仍将继续推出“师说”系列,为大家带来典礼上各位老师的精彩致辞,敬请关注。

排版|文学院新闻宣传中心微信部 刘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