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诗意青春·书香长安——记南方诗社世界读书日活动

时间:2018-04-24浏览:1160

诗意青春,书香长安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福建师范大学南方诗社为此举办了“诗意青春·书香长安”为主题的读书会活动。

  

5号楼文艺工作坊,欢声笑语不断。灯光柔和,大家围坐在一起,听李治莹老师讲故事,讲南方诗社的发展历史,听陈卫老师聊诗歌与音乐,听伍明春老师谈谈现在诗社的发展状况。

  

邀请嘉宾李治莹老师为大家讲述了福建师大南方诗社在80年代的发展盛况,激励诗社成员坚持诗歌创作。

  “活动七点半开始,但是我六点就来了,对这里感情深厚。”李老师看起来很激动,他在师大读书、工作,在福州一呆就是四十多年。说起多年前考入师大的经历和趣事,李老师的话闸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我因为在农村表现得特别好,所以被联名推荐上大学。”李老师的语气里带着点儿应有的小得意,他将自己的十几本诗集整理为两本,送到招生办,引起了招生办老师的注意,把他的档案“往上放了一格。”这么一来,他考上了师大,“祖坟都冒着青烟。” 诗歌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感慨诗歌的力量,也鼓励大家坚持写作。

  “那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李老师放缓了语调,抬头看看天花板,似乎沉浸在几十年前的回忆中。

  他继而将目光转向伍明春老师和吕东旭,“你们要把南方诗社撑起来,把报刊办下去,坚定不移地把这个路走下去,一定会有灿烂的明天。”

(李治莹老师带来的《南风》剪报)

  

  李治莹老师回忆起自己当年在师大工作的美好时光。来到师大,和孙绍振老师住对楼,“我住22号楼,他住24。”后来又留校工作,与孙老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孙老师甚至当过他的媒人,亲自写信贴邮票“一条龙服务”写推荐信给姑娘,后来由于姑娘要回上海而作罢。孙老师出了《文学创作论》后,第一本就送给了李老师,上面写着“送给同甘共苦的李治莹”

  1982年,李老师到教务处工作,此时的南方诗社刚刚成立不久,需要一个老师来担任社长。李老师拿出一本剪贴簿,“孙绍振是顾问,还有刘登翰啊,李少园啊,陈祥耀啊……这都是大家啊,本人荣任社长。”就这样,李老师成为了南方诗社的第一任社长,带领诗社举办了一场又一场活动,当时全校读诗的盛况他还历历在目。

  “我们当时有个非常大的食堂,可以容纳千百号人,满满登登的!”当时的盛况让李老师非常激动,不禁提高了音调,“连门口都要进不去。”筹办经费,铅印报纸,“全国第一张铅印的大学生诗歌报刊”伍明春老师补充道。

  现代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但反而读书和写作的氛围不如当时。过去的朗诵有很多人仰慕,而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沉着于文字,写诗的人越来越少。

(老师们在进行交流)

  

  “写诗的人有理想,比较单纯一些。”陈卫老师为学生们讲授了多年的诗歌课,自己也写诗、吟唱、作词,“等年纪大一些回忆起来是最闪亮的一段。”李老师听了激动地说到,“那太闪亮了,那不是一般闪亮。”


诗社的同学带来了精彩动人的南音以及诗歌朗诵。

  诗社成员朗读自己的诗作,和老师们进行交流

  诗社成员郭思恒带来动人的南音

  

  

几位老师谈天说笑,回忆青春。同学们带来的精彩朗诵,配上郭思恒同学的南音,与诗歌的想象力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美妙的夜晚。

窗外淅淅沥沥滴着小雨,屋内欢声笑语连连。大家都沉浸在关于诗歌的交谈之中,静静地享受单纯的美好。

活动最后,大家合影留念。为这次“诗意青春·书香长安”世界读书日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