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可溯源至1907年创建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之国文系科,至今已有117年办学历史。学术薪火相传,历史底蕴深厚,著名作家叶圣陶、靳以、胡山源,著名学者郭绍虞、董作宾、严叔夏、黄寿祺、俞元桂等先贤都曾在此执教。长期以来,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党建样板党支部”等荣誉,被誉为“东南人文学术重镇”“福建作家摇篮”。

学院致力打造高素质的中青年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141人,其中专任教师118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36人,副高级职称3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92.37%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暨全国文化名家2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暨“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学科和中国文学学科评审组审专家各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历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文化名家4人,以及福建省各类人才称号获得者30余人次。2018年,由孙绍振教授领衔的“两岸文学教育与交流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2年孙绍振老师入选校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学院坚持一流专业建设促进一流学科发展。1981年,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批国家首批硕士点;1992年,“中国文学”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学科,2003年,中国语言文学成为全校首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中国现当代文学成为全校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中国语言文学获批为福建省特色重点一级学科;2017年,中国语言文学入选福建省首批高峰学科,并在教育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入选B+档,位居全省高校中文学科第一名;2019年,汉语言文学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入选福建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主干学科牵头建立福建省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联盟。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高端智库各1个,主办《海峡人文学刊》《文学细读》等期刊。

学院已形成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1995年,“中国语言文学”获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19年,汉语言文学(中学教育)率先在省内通过师范类专业(中学)第二级认证,为全省师范类专业认证“打样”提供“师大模式”和“师大经验”。2021年,“孙绍振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央与地方高校共建实验室、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各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3个。获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个。近年来,学院学生文学创作和文艺实践持续繁荣,形成了“文学创作大赛”“散文行动”“文学周”等品牌项目。闽江文学社、南方诗社、左岸戏剧坊等学生社团朝气蓬勃,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上屡获佳绩。

学院注重以文化传承和对外交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先行先试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两岸合编《高中国文》《高中古诗文选读》等教材在台发行并投入使用,与台湾学术出版机构合办合编《中国文字》《国文天地》等期刊,并持续推动学术精品入台出版,逐步形成包括教材合编、学术合作、期刊合办、青年合聚、学科合力平台共建在内的“合工程”品牌项目。首创中国钓鱼岛数字博物馆,经中央主管部门批准上线开放后,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作出特殊贡献。


(以上数据截至2024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