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树立文化自信 创新汉字教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1-03-04 08版 理论周刊·学校教研)
林佳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与标志。汉字形体精巧、音韵铿锵、文化底蕴丰厚,在世界文字之林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深度文化自信的伟大基石。高校的“汉字学”课堂是传承和发扬汉字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扎实的“汉字学”课程教学可以使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热爱,牢固树立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历经百载,知明行笃,努力践行教学改革理念,深入探索“汉字学”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径。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手段、拓宽教学维度、加强教学保障等方式,不断提升“汉字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汉字课程的“教”依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本书和一支笔展开,“学”依靠学生对“汉字学”理论的机械记忆。陈旧的教学模式会造成课堂教学互动与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学院直面传统教学观念的局限性,及时更新“汉字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文化氛围浓厚的高质量汉字课堂。
第一,重视“汉字学”研究成果的交流与转化。学院定期邀请知名汉字学专家来校讲学,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极大地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为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指明了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吸纳前沿的汉字学研究成果来拓展学生思维。比如,在“汉字初文”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同象异字”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先民的造字智慧,进而理解不同字族之间的历史渊源。再比如,古文字是上古音研究的新材料,将古文字和上古音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全新的古音学研究范式。学院教师在课堂中积极介绍学界较新研究动态,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应用较新研究范式跻身学术前沿。
第二,重视汉字理论教学与汉字分析实践的结合。学院在不同层次的“汉字学”课程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理论学习方面,学生需要深入了解汉字构形理论、说文学以及汉字演变历史等知识。在理论学习之外,汉字形体分析实践一直是“汉字学”课程的常规内容。学生在课前分组进行资料搜集并做好汇报准备,课堂上师生互换角色,由学生主讲汉字的形音义关系以及演变历史,教师进行细致点拨。汉字理论学习与汉字分析实践相结合,既避免了“一言堂”的枯燥,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课堂教学之外,学院以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为班底成立古文字读书会,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教师亲临现场,将自己研究古文字的心得与学生分享,并指导学生的古文字书写实践,在实践当中筑牢学生的国学根基。
第三,重视“汉字学”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造字之初,先贤“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他们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与感悟凝聚在汉字之中,因而汉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近年来,部分学校由于过分强调“汉字学”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造成学生人文素养不足,只知道咬文嚼字而不能实现文、史、哲等学科的互通。学院以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为己任,通过加强通识教育以及开展各种研学活动,促进汉字文化的普及与渗透。在常规的汉字学课程中加强文化维度的拓展,在本科生个性培养周中,设置“汉字源流与中国文化”专题,积极开展以汉字为主题的文化推广活动,这些尝试对培养具有宽广人文底蕴的人才意义重大。
丰富教学内容
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统一体,自创始之初便兼具音韵美、形体美与意境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汉字自身特点,达成知识性与趣味性、科学性与系统性的统一,既是传承汉字文化的客观要求,也是牢固树立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学院将汉字学课程置于文学、历史、哲学、书法等学科的交汇点上进行考量,注重增强汉字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大语文的观念安排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
首先,以文化传承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序》中写道:“文字乃社会文化之一要征,于社会之生产状况与组织关系略有所得,欲进追求其文化之大凡,尤舍此而莫由。”有鉴于此,学院在开展“汉字学”课程教学时注重与历史知识的结合,将单个汉字包含的时代特点、地域差异和人文思想呈现在古人喜怒哀乐的生活图景之中,解析汉字背后的意象结构及哲学思考。比如,通过“女”族字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远古时代母系氏族存在的可能,以及女性地位自商代之后的沉浮;通过介绍商王“每事必卜”的习俗帮助学生释读甲骨文的内容并了解其历史价值;通过汉字形体结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中华先贤对直观思维与辩证思维的注重。
其次,以趣味教学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的横向拓展。汉字是通向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华医道、中华茶道等知识体系的桥梁。因此,汉字课堂也可以妙趣横生。学院尝试将“汉字学”课程与服饰传统、饮食习俗、国家制度等知识相融合,利用历史故事、人物典故、对联字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横向拓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有利于拓宽学生理解汉字的多维视野。
最后,以艺术审美为导向实现汉字学课程与书法艺术的融合。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笔墨枯湿浓淡之中彰显着汉字的独特魅力,书法艺术对文字的审美提升堪称“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相较于今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具有浓郁的图画意味,更加具备与书法艺术高度融合的可能。因此,学院极为重视对学生古文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古文字的临写训练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的日常作业。每逢传统佳节,学院举办楹联书写活动,教师借此契机挥毫泼墨,把书写作品赠予学生,师生进行互动交流,营造出浓厚的汉字文化氛围。汉字与书法艺术的结合,既增强了“汉字学”课程的吸引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学生的文化自信。
变换教学手段
高校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呈现出思维层次多元、思维内容活跃、思维形式个性化的特点。当代青年学子喜爱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变幻多样的新鲜感和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力。学院教师应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紧跟时代步伐,高效应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吸引力。
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汉字学”课程内容繁多但课时有限,教学中需要展示的材料又比较庞杂,因此,提升教学效率是当务之急。学院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汉字材料进行多模态呈现,创设出图文并茂、声形俱佳的教学情境,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活泼、充满趣味。此外,传统的汉字形体分析需要教师一边书写板书一边讲解,因为视野限制不能应用于较大规模的场合。学院教师率先使用电子书写板等工具辅助教学,使文字形体的书写展示可以应用于公共课堂、讲座等大型场合,突破传统授课方式在空间上所受的限制。
第二,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教学。学院勇立潮头,借助“慕课”等平台,积极建设互动性强、教学时间把控精准、教学体系完整规范的高质量“古代汉语”慕课。文字学专题是“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线以来获得广泛好评,吸引了省内外多所高校的学生在网上学习。此外,在精准扶贫的决胜关头,学院教师组成专业团队,以福建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转战线上教学,精准对接宁夏固原市的未摘帽贫困县,开展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真正做到了“停课不停学”。
第三,充分利用电视节目、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学院推荐形式新颖的汉字文化节目让学生观看,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走进殷墟》等电视节目,以及知名学者的文字学讲座或课程录像。鼓励学生利用好“国学大师”“汉典”这样的网络平台进行资料查找及整合,帮助学生在汉字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多渠道获取资源,理清汉字源流。
拓宽教学维度
高校新文科建设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新文科建设要求人文学科内部首先实现贯通,进而追求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与贯通。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是联结文史哲等传统人文学科的纽带。此外,汉字所拥有的实践价值,也使得汉字教学的场景可以多种多样,不囿于一室之内。近年来,学院教师从学科门类融合与教学场景拓展等角度入手,不断拓宽教学维度,在新文科建设的道路上作出了辛勤探索。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丰富的文学、史学、哲学元素,以汉字为线索实现传统人文学科的融合。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桂冠上的明珠,而诗词的声律之美则需要依托汉字才能表达。学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以回文诗、宝塔诗、回文联为例证,既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之美,也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汉字是先秦历史研究的重要材料,在古文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汉字构形与先民的哲学理念、审美取向以及宫室器物等主客观因素结合,既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也让学生领略先秦历史的风情长卷。
其次,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与汉字相关的实践活动,努力拓宽教学场景。在福州三坊七巷开展的以“三千年文化基因,百十年证古泽今”为主题的甲骨文科普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制作知识展板、陈列书法和文创作品以及设计游戏活动,向大众传递甲骨文的历史厚韵。学院教师常常走进中小学开展讲座与趣味活动,引导中小学生领略汉字神韵,加强“汉字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探究。丰富的实践活动拓宽了汉字教学的场景,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加强教学保障
高校“汉字学”课程的教学要想取得长足发展,不仅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狠下功夫,还要建立完善的教学保障机制,为课程开展提供便利。
福建师范大学在硬件投入、师资建设、学时保证、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都给予了“汉字学”课程充分的支持。在硬件投入方面,学院及时更新教学设备,保证线上线下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师资建设方面,学院提供优厚待遇,招收汉语言文字学方向的博士后,充实教学和科研队伍,做好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工作;在学时保障方面,学院给予“古代汉语”课程充足的课时,使“文字学”专题课程拥有足够的教学时间;在对外交流方面,学院积极促成与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的长期合作,联合主办《中国文字》期刊,切实推进两岸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这一系列保障措施使“汉字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大幅提升,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林佳)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3/04/content_590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