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恺杰
9月20日下午,我院邀请河北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郭英德教授讲授讲座——《身份意识、文化传统与社会活动——清前期散文研究的三维视角》。郭英德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多维视角下文学研究的生动案例。讲座由王兵教授主持,文学院师生积极参与。
郭英德教授在讲座伊始,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新视角、新对象、新思路的运用为引,点明了在学术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独到眼光与多维视角的重要性。循此理路,郭教授以身份意识、文化传统以及社会活动构筑三维视角,对清前期散文展开研究。而运用多维视角,须辅以开阔的学术视域,历史唯物主义、新历史主义、新文化史学等现代人文社科理论均可襄助研究。
从身份意识透视清前期散文,其研究切入点,在于以散文为对象,深入探讨士人身份意识与其文学表达方式的交融、互渗、再生、重构。坚持文本本位,从散文家的风格旨趣、文体选择、书写策略、修辞方式、审美思辨等多角度,考察清前期士人身份意识的演变历程。
观照清前期散文的另一视角是文化传统。古代中国以士人为文化之象征与载体,以语言文字为文化传承重要方式。而清前期的文化传统,被剧变中的社会语境赋予承续性、包容性、变异性,进而影响士人群体内部文化传统再生产。在此过程中,散文被士人倡扬,参与是时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建构。此外,清前期时文、骈文、古文一时俱存,出于文学研究的具体化要求,应对不同类型的散文传统资源作具体考量。
社会活动同样是研究清前期散文的重要视角。郭英德教授将基本社会关系总结为亲缘、地缘、学缘、业缘,而清前期士人的社会活动又集中于三大场域:科场与官场、文坛与学界、家族与乡邦。欲将社会活动同散文书写有机挂钩,应集中考察清前期士人文学活动与文学思想的集成与创辟间的共生互转。
清前期散文既是士人确立自身身份、承续历史传统的“文化资本”,亦被统治者也用以建构政权“正统性”与“合法性”。故而清前期散文的研究价值,在于其处于民间与官方、士人与朝廷共同运作、竞逐之下,参与是时的社会重建、文化重建。郭英德教授最后总结了清前期散文研究的目的,正是通过此学术话题,实现古今对话,探掘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文明根基,作为当代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知识储备和理论资源。
互动环节,郭英德教授与在场同学就文学学科训练的意义、士人身份意识与心态转化的关系、文学研究中的本质化误区等问题展开热切讨论。最后,王兵教授对讲座做总结,将郭英德教授带来的学术启发概括为理论与实践、“一”与“多”、“言有物”与“言有序”的统一。讲座在现场师生的感谢声中落下帷幕。